上半年,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12.78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4.9%,增速高于全国2.4个百分点,与全省持平。分产业看,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.8%、5.3%、4.6%,总体保持协调稳定增长。
农业生产保持平稳
上半年,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.65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7%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。早稻种植面积217.14万亩,丰收已成定局;种植中稻112.38万亩,落实晚稻271.5万亩。蔬菜产量持续增加。蔬菜类及食用菌播面97.19万亩、产量157.50万吨,分别增长4.1%、7.2%。生猪产能稳步增长。生猪出栏357.33万头,增长5.0%;生猪存栏368.24万头,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3.49万头。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。水产品产量16.10万吨,增长6.6%。
工业运行总体稳定
上半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0%,增速高于全国3.6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0.4个百分点。三大门类保持增长。采矿业增加值增长9.8%,制造业增长6.3%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.4%。超四成行业呈两位数增长。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,15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在两位数以上,占比为42.9%。其中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1.7%、15.7%、18.3%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。高技术制造业、装备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.1%、22.6%、26.7%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3.5%、32.1%、41.2%。
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
上半年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.0%,增速高于全国、全省4.9、0.4个百分点。
分产业看,服务业投资引领增长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9.8%,第二产业增长8.1%,第三产业增长14.4%。分经济类型看,非国有投资增长较快。国有投资增长6.0%,非国有投资增长12.7%,其中,民间投资增长10.4%。分领域看,基础设施投资增势明显。工业投资增长8.1%,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7.7%,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.0%。项目建设支撑有力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172个,同比增加135个,完成投资增长12.7%。其中,10亿元以上项目209个,增加33个,完成投资增长18.9%。
上半年,商品房销售面积548.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6.2%。其中,住宅销售面积455.7万平方米,下降14.0%。商品房销售额371亿元,下降13.1%。其中,住宅销售额314.4亿元,下降18.7%。
消费市场稳定恢复
上半年,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3.96亿元,同比增长5.7%,增速高于全国、全省6.4、0.1个百分点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312.48亿元,增长20.4%。其中,商品零售额297.64亿元,增长19.0%;餐费收入18.85亿元,增长40.4%。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较快增长。限上日用品类增长42.7%,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5.6%,粮油食品类增长40.3%,烟酒类增长31.9%。网络销售保持较高增长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网络销售的商品零售额增长53.2%。
外向型经济总体平稳
上半年,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4.20亿美元,同比增长9.5%,高于全省1.3个百分点。其中,现汇进资2.56亿美元,增长12.5%;现汇比重18.0%。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608.52亿元,增长9.7%,高于全省0.5个百分点。其中,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资金552.65亿元,增长8.0%。出口总额325.87亿元,增长34.4%。
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
上半年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.76亿元,同比增长0.9%,由负转正。其中,地方税收收入94.77亿元,下降18.0%,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54.5%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9.05亿元,下降8.3%。其中,科学技术支出16.35亿元,下降14.9%;卫生健康支出68.31亿元,下降13.7%;住房保障支出16.47亿元,增长3.7%。
金融市场稳健运行
6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117.21亿元,比年初增加681.65亿元,同比增长10.9%,与全省持平。其中,住户存款余额4689.23亿元,比年初增加413.07亿元。各项贷款余额7135.78亿元,比年初增加513.31亿元,增长12.4%,高于全省0.6个百分点。其中,住户贷款余额3649.95亿元,比年初增加156.21亿元。
物价水平温和上涨
上半年,全市居民消费价格(CPI)同比上涨2.1%。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“六涨二降”。其中,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7.3%,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6.1%,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.3%,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.0%,居住类上涨1.3%,医疗保健类上涨0.4%;衣着类下降0.2%,食品烟酒类下降0.3%。食品烟酒价格中,畜肉下降24.1%,鲜菜上涨14.2%,鲜果上涨14.8%。
用电指标增长平稳
上半年,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27.48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0.7%,高于全省3.9个百分点。其中,工业用电量67.25亿千瓦时,增长7.3%,高于全省3.2个百分点;服务业用电量23.70亿千瓦时,增长14.4%,高于全省5.7个百分点。
居民收入持续增加
上半年,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13元,增长5.3%,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1.7、0.3个百分点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38元,增长8.6%,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2.8、1.7个百分点。
2022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特点解读
今年以来,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“稳住、进好、调优”的经济工作思路,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有力有效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,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、进中调优态势,总体实现“双过半”。经济运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:
(上下滑动翻阅读)
一、总体平稳:主要体现在指标增长面、经济基本盘总体“稳住”
1.指标增长面总体稳住。1-6月,10个主要经济指标中,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9.7%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.6%等2项指标列全省第1位;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%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9.1%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.3%等3个指标列全省前3位;GDP增长4.9%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%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.9%(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3%)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.7%、出口总额增长34.4%。
2.经济基本盘总体稳住。一是市场主体稳步增长。1-6月,新登记企业2.09万户、增长26.5%,其中净增企业1.35万户、增长19.5%。二是社会用电积极向好。1-6月,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0.74%、列全省第1位,其中,工业、服务业用电量分别增长7.3%、14.4%,列全省第3位、第1位。三是就业物价总体平稳。1-6月,城镇新增就业、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4.43万人、7.18万人,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72.6%、78.1%;CPI平均上涨2.1%,控制在3%左右的年度目标内。
二、稳中有进: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、三大需求实现“进好”
1.三次产业实现进好。一是工业稳中提质。稀土矿山结束长达6年停产,首套“赣州造”格力空调下线,引进富士康智能制造、格力小家电等百亿项目,1-5月,有色金属和新材料、电子信息、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分别增长43.2%、36.9%、77%。二是服务业发展加快。1-6月,工业、制造业贷款分别增长27.3%、29.7%;接待旅游总人数、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0.3%、5.7%,其中“五一”期间分别增长22.8%、27.2%;邮政和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增长11.6%。三是农业稳产增产。217.14万亩早稻丰收已成定局,种植中稻112.38万亩,落实晚稻271.5万亩。蔬菜播面、产量分别增长4.1%、7.2%。生猪出栏357.33万头、增长5%,猪粮比高于盈亏平衡点。
2.三大需求实现进好。一是项目投资力度加大。6月底,526个省大中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率72.5%、超时序进度22.5个百分点,2020-2021年专项债支出完毕,2022年已发行专项债支出进度达99.7%。二是消费市场持续恢复。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,1-6月,智能手机、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31.4%、120%。线上消费保持活跃,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增长53.2%。三是外贸结构不断优化。1-6月,机电产品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增长33.6%、50.3%,对RCEP国家、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/“一带一路”共建伙伴出口分别增长89.6%、43%。
三、进中调优: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、质量效益持续“调优”
1.产业结构持续调优。一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。1-6月,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.7%、26.1%,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1.2%、23.5%,同比提高7.2个、2个百分点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3.8%,高于全省21.2个百分点。二是数字经济发展提速。1-6月,新开通5G基站1941个,100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87.5%。1-5月,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28.8%。
2.质量效益持续调优。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提升。1-6月,中心城区PM2.5平均浓度20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20%,均列全省第1位。26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%。二是重点企业效益改善。1-5月,规上工业企业营收、利润分别增长21.2%、13.5%,其中,74户上年营收1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增长43.7%、25.4%;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较一季度缩小1.4个百分点。

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175号